中新网北京11月27日电 (王福慈 张素)“科技创新是经济社会发展和零碳目标同时实现的关键环节,国际合作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必由之举。”剑桥大学终身讲席教授、剑桥大学南京科技创新中心主任初大平近日表示。
“剑桥南京论坛2023——零碳和可持续发展:科学、政策、实践”日前举行。本次论坛由剑桥大学南京科技创新中心、江苏省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共同主办。
从科技创新支撑、政策统筹引领和产业绿色转型等角度出发,多位专家学者就如何实现零碳目标建言献策。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院长贺克斌指出,“双碳”时代下,世界经济和产业由对能源的资源依赖型转向对能源的技术依赖型是大势所趋,国际合作必要性更为突出。
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傅伯杰在发表演讲时,对过去40多年间中国生态修复理念发展历程、国家与区域生态保护恢复政策与工程等进行了系统梳理。
“我国生态系统在土壤保持、防风固沙、固碳、水源涵养、洪水调蓄、生物多样性等功能维度实现变迁。”傅伯杰说,着眼于“减排、增汇、保碳、封存”协同并举,以及发展新兴“脱碳、增汇、产业、生态”经济的整体思路,实现碳中和须在“排放端、固碳端、消费端”三端发力。他还建议以巩固提升生态系统碳汇为抓手,扎实推进“双碳”行动。
“全球主要国家‘双碳’战略的经验表明,‘双碳’政策要系统设计、系统推进,同时,要强化技术创新和资金保障。”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碳中和战略研究中心副主任谭显春说,“随着‘1+N’政策体系的不断完善,相关政策措施的不断落实,中国的‘双碳’工作已经进入实操阶段。”
来自英国的与会代表称,中国是“建设全球绿色未来”最重要的合作伙伴之一,英中两国就气候变化开展行动尤为重要,比如在碳捕捉、碳封存和氢能等方面强化科研合作。会上,来自剑桥大学能源政策研究团队的迈克尔·波利特还在发表演讲时介绍了欧洲碳排放交易体系如何扩展到供暖和交通等领域。
在多位专家学者看来,科技对实现零碳与可持续发展的支撑作用贯穿于基础研究、技术研发、应用示范等过程。东南大学能源与环境学院院长肖睿在作报告时,针对当前生物质转化技术相对单一、工艺流程较长、经济性较差等问题,建议“利用生物质特有结构制备高附加值的化学品和燃料,实现短流程高值化利用和协同转化提效”。
来自剑桥大学化学工程与生物技术系的教授阿德里安·费希尔,分享了电化学技术为制造业脱碳带来的机遇。“我们亟须以更去中心化的方式实现生产制造,以更绿色的方式生成电力生产燃料,推进工艺替代。”他说。
会上,还有来自产业界的代表阐述了高耗能、高排放、难脱碳行业里中国企业如何转型。其中,国家能源集团科技与信息化部一级业务总监李全生谈及能源企业低碳发展之道。
他分析说,依托产业结构优化和技术创新实现节能,是能源绿色发展的优先手段;清洁高效开发利用煤炭资源,是能源安全转型的保障;推进煤炭与新能源融合发展,是构建现代能源体系的新路径;大力新型能源、加快能源转型是长期目标;通过终端用能电气化减少化石能源的终端利用排放,是能源绿色发展的重要抓手;碳汇和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是绿色发展的托底手段。
剑桥大学南京科技创新中心方面表示,将持续以剑桥南京论坛为载体发起绿色议题,积极链接政府、学术、产业创新要素,提供科研与成果转化协同的全链条对话平台。(完) 【编辑:刘阳禾】
中新网宁波11月27日电(项菁 马佳威)“年轻人更懂年轻人。”被问及成为社区兼职调解员的初衷,“95后”小伙吴强强直言,“我们社区青年居多,我想用青年力量化解青年群体矛盾纠纷,成为大家可以信赖的知心人。”
在“枫桥经验”发源地——浙江,除了一批德高望重的老者、具有丰富社会经验的各界人士、专门从事调解工作的基层干部等,还涌现了一位位青年调解员,他们活跃在青年群体之中,“以青调青”帮助解决青年的“烦心事”。
吴强强是浙江省宁波市江北区前江街道某物业公司的安防主管,为人热心的他总是积极参与社区的大小事。今年年初,江北区首个“青年调解工作室”——云商“谷”事青年调解工作室成立,取吴强强之名的“强强”青治调解站也开门服务,这名年轻小伙当起了社区“和事佬”。
走进该调解站,“有事找小强,邻里来帮忙”等宣传语醒目,还设计了以吴强强为原型的卡通形象,至今已成功调解诸多矛盾纠纷。
一个月前,居民余先生来到“强强”青治调解站,称自家楼上住户漏水严重,已经渗透到他家天花板,且无人处理。吴强强获悉后立即赶到现场,与楼上住户了解情况并进行调解,最终楼上住户同意对漏水管道进行维修,成功化解了这起矛盾。
“没想到这么快就帮忙解决了。”余先生事后称赞道,这位“95后”调解员虽然年龄不大,但能力不小。
在基层社区,由于人员流动性大、青年生活个性化足、一砖一瓦紧密相连,“上下楼”之间发生矛盾纠纷在所难免,同时也考验着青年调解员的矛盾调解水平。
从“不知从何说起”的“调解新手”到老练从容的“调解精兵”,吴强强在学习矛盾纠纷调解办法上,下了不少功夫。
吴强强坦言,遇到难以调解的矛盾纠纷,他就会请教社区民警王慧雄,“王警官有丰富的调解经验,比如怎样提升语言技巧,站在矛盾双方考虑问题,从而拉近与双方的距离。”
除了社区民警,结对律师每个月也会不定期来调解室驻点办公,讲解一些基本的法律知识。吴强强借此机会主动学习,在日复一日的积累中,不断提升矛盾调解水平。
据吴强强介绍,他还摸索出了一套矛盾纠纷“三级联调”方法,按照居民反映事件的轻重缓急,将其划分为“ABC”3个等级。具体看,对于能够“及时办结”的小事,标注为C级,由自己出面及时解决;对于比较复杂的群众需求和矛盾,标注为B级,邀请社区民警参与解决;对于情况特别复杂,且涉及很多部门的民生事项,标注为A级,邀请多方力量参与协商调解。
截至目前,吴强强参与调处C级矛盾超过200起、B级矛盾45起、A级矛盾7起。
村社是基层治理的“最小单元”。在吴强强创新的“三级联调”方法加持下,越来越多青年也参与到社区治理中。“接下来,我会积极参与青年调解员的培训,更系统地学习调解方法,努力在自己的小岗位上发光发热。”吴强强如是说。(完)